close

9、的盧是白馬?

從三國演義開始,電視劇跟遊戲裡的盧都是以白馬的形象出現,而三國演義中的形容是這樣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沒說甚麼顏色,不過大頭叔叔也想不出來何謂額邊生白點,印象中好像沒看過「額頭旁邊」有白點的馬。

但是演義中張任的軍士有明確指出是白馬不過白馬的額邊要如何生白點啊?白馬身上的白點,這都快變繞口令了能看的到嗎?

當然小說所寫不能盡信,還是看看專業的怎麼說吧!

根據伯樂《相馬經》的記載:「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凶馬也。」這就比較好理解了,額頭是白的,而且這白色還要一直延伸到整個嘴巴都是白的,大概像下圖那隻馬一樣,

的盧此圖為網路擷取

這匹馬應該就差不多是伯樂相馬經所形容的盧,並非是白馬喔!

 

10、曹操與劉備關係的轉捩點

對於曹操,自古也是很多人對他存在一些誤解與偏見。但實際上,在建安初年的曹操,對全國士大夫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包含劉備在內。就連劉表為何在官渡之戰期間,雖與袁紹暗通款曲,卻仍一直按兵不動在觀望?這和當時曹操奉戴天子的忠義形象不能說完全無關。

當時華北的幾個有力諸侯:公孫瓚併吞、擊殺長官劉虞,陶謙是個土匪強盜,袁紹陰謀廢天子欲立劉虞為帝,袁術叛國稱帝,呂布殘忍無義,至於董卓、李榷之流就不用提了。

你說,把曹操放在這些人裡面,曹操不但奉戴天子,還招降青州黃巾賊以代替殺伐,使其老弱婦孺還農、青壯為兵,更重視農田復耕、安定民生,誰都會認為曹操才是忠臣啊!所以曹操早期的謀士以及其他各地的士大夫,都義無反顧的投奔或幫助曹操,這也是曹操在華北崛起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

包含我們此篇的主角劉備在內也不例外,在陶謙死後劉備並不跟曹操開戰,而轉向與袁術作戰來看,不管曹操與劉備之間有無默契,至少劉備認為袁術比曹操可惡是可以確定的。甚至官渡之戰時,劉備也並非真心幫袁紹對抗曹操,因為當時劉備在趙雲的幫助下,還背著袁紹訓練了一支秘密部隊!雲別傳曰: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卧,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甚至在荊州依靠劉表期間,劉備雖說有著抗曹先鋒的形象,但一直到了建安十三年,劉備在荊州這六、七年,只有一次與曹操的部下夏侯惇開戰的紀錄。

而且這次與夏侯惇開戰的紀錄何時發生的並不知道,先主傳:先主遣麋笁、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賔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乆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單純以先主傳此段紀錄來看,你說是剛到荊州時就發生也未嘗不可。沒有明確時間點,這也是三國志難讀與解讀差異極大的一個原因!

而單純以先主傳這一段紀錄前後語意,不過度聯想去解讀的話,其實是這個意思:「表疑其心,陰禦之。〈所以〉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這是劉表在測試劉備啊!

劉備通過此次測試,劉表才慢慢卸下心防,讓劉備長留荊州。此次與夏侯惇作戰,劉備是被動出戰,而且戰法也被動,是撤退設伏得勝,得勝後亦無擴大戰果,因此大頭叔叔才會認為這次作戰應該發生在投靠劉表的初期。

但是劉備在荊州這七年,許都朝廷發生了極大變化,應該連帶影響了當時大部分士大夫的想法,包含劉備。因為劉備在這七年也漸漸從假抗曹變成真正與曹操對立!

關鍵極可能是荀彧!         

建安十三年發生了許多事,但對曹操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並非是收服荊州和赤壁之戰,而是就任丞相!丞相,這個職位在東漢已經消失很久,東漢執掌國政之官為太傅錄尚書事,太傅雖是比三公高一階的官位,但有點榮譽銜的味道,無實權;而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太傅,不遞補。;後漢書百官志: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大頭叔叔注:東漢光武帝】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其後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所以必須錄尚書事。尚書令雖為少府下的一個中等官員,後漢書百官志:尚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衆事。但因為是執掌皇帝內廷的文書,所以自西漢武帝開始中央集權,到東漢光武帝為防止王莽之類權臣再次出現,從此政由上出。皇帝直接下命令再經由尚書令傳達眾臣,漸漸尚書令一職成為真正執掌樞機之位。

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丞相與太傅的職權,我們可以從漢書與後漢書的記載明顯看出不同之處,丞相是幫天子處理萬機,本身就是有行政權的;但太傅是無常職,擺明是虛銜,真正的權力來自於「錄尚書事」,因此東漢後來慢慢演變成掌權者任其它高官而兼「錄尚書事」,成為實際上的丞相或稱為主政者。其中最常見的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東漢時期實際上的宰相是行使尚書令職務之人!

而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這十三年的時間,漢獻帝朝廷的尚書令是誰?是荀彧!荀彧在曹操奉戴天子之後,任東漢侍中【天子的秘書與顧問】守尚書令荀彧傳:建安元年,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所以漢獻帝朝廷實際上的丞相是荀彧而非曹操,建安十三年前,曹操最大的官位是司空後漢書百官志:司空,公一人。馬融曰:「掌營城郭,主司空土以居民。」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三公之一,在東漢已並無實權。然後曹操在建安九年領冀州牧,所以嚴格說,建安十三年前的曹操是個有三公官銜的地方諸侯。

荀彧是曹操的張良毫無疑問,對曹操崛起與成功都有決定性的貢獻。但荀彧是否完全是曹操的下屬呢?曹操的命令是否荀彧會全盤接受呢?這兩點很明顯答案都是「否」!

名義上,荀彧的職權是東漢慣例中實質的主政者,已並非曹操直屬下屬。這在荀彧傳中的一段也可看出,荀彧傳: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荀彧當侍中守尚書令後,曹操就要找參謀總長的替代者,代表荀彧已非曹操體系中人了。

而互動上,有兩件事情可以嗅到荀彧與曹操之間的摩擦,甚至已經有點互相傾軋的味道在了。

第一件事為建安八年曹操上表求封荀彧晉為亭侯,被荀彧拒絕,曹操寫了一封信給荀彧,他才接受。

荀彧傳:八年,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彧別傳載:彧固辭無野戰之勞,不通太祖表。太祖與彧書曰:「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也,願君勿讓。」

這一段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重點,首先荀彧拒絕曹操的方式是「不通太祖表」,因此我們很清楚知道,荀彧有權力也實際上可以拒絕曹操的命令,甚至可以不將曹操的上表呈給漢獻帝;第二點是曹操在給荀彧的書信中,用了「密謀」兩字!這非常有趣,這部分大頭叔叔留在跟下一段一起分析。

第二件事乃建安十二年曹操上表請求漢獻帝增加荀彧食邑千戶,荀彧仍然再次拒絕,這次曹操寫了一封很不客氣的信給荀彧,荀彧也才接受。而曹操也許因此對荀彧戒心更大,因此上表求封荀彧為三公之一,荀彧抵死不從,拒絕了十幾次曹操才作罷。

荀彧傳: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彧別傳曰:彧深辭讓,太祖報之曰:「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前後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聖人達節者所不貴也。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君密謀安衆,光顯於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之,何取謙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曹操寫給荀彧的這封信,真的很麻辣!首先曹操問荀彧是要學魯仲連嗎?此「聖人」達節者所不貴也。魯仲連為戰國時期有名辯士,善於用口才替各國排解危難,成為和事佬的代表。但是魯仲連堅不為官與受賞的作風,是標準的墨家作風,因此曹操故意點出「聖人」兩字,聖人乃是儒家的理想,所以曹操後面那一句的真正意思是「魯仲連的作風是儒家所不注重的」。而東漢時儒家名士盛行,荀彧在當時已儼然被奉為儒家領袖,鍾繇甚至將荀彧比為顏回,所以曹操這句真的酸味十足啊!

接下來曹操又寫了兩句介之推的名言,我們先來看一下介之推的完整原句,「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整句的大意是:「偷他人的財物都算是盜賊了,何況把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呢?屬下把這種過錯當作是正理,君主卻賞識此種奸詐,上下互相欺騙,實在難與之相處。」

我們若把曹操信中魯仲連與介之推這兩句連起來看,雖然魯仲連跟介之推都是有名的高潔之士,但加上後面曹操用的句子,就不是誇獎;更不是明褒暗貶,而是酸得很大力了,明顯曹操不滿之情溢於言表啊!

然後密謀兩字再次出現,而且是「密謀安眾」!密謀兩字在三國志與後漢書中出現次數約十幾處,沒有一處是正面的用法,都是密謀一些陰謀之事;所以曹操這兩封信很明顯能嗅出他與荀彧的關係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這兩件事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曹操對荀彧已經不放心了!古今中外,領導者最怕的是哪種屬下?要名不要利的屬下!因為名氣過高,會威脅領導者的權力與地位;而又不要利,則難以駕馭,這從管仲與蕭何的事蹟就可以很清楚得到證明。但荀彧不是不聰明的人,他仍一昧堅持清高,也某些程度表示他對曹操已有芥蒂!

也因為荀彧這兩次堅持清高的不配合,讓曹操對荀彧更加的擔心,所以才有了下一步,想要表荀彧為三公之一。為何要表荀彧為三公呢?因為我們前面說過,東漢朝廷的實權是掌握在尚書令手上,三公反而是虛銜,因此表荀彧為三公表面上是升他官,實際上是要架空荀彧的權力!

但是荀彧也跟曹操擰上了,拒絕了十幾次,就是不接受,不願放棄尚書令的權力!大頭叔叔深思這段,大頭叔叔如果是曹操,應該會睡不安寢了吧?甚至可能會馬上殺了荀彧!

可是曹操比大頭叔叔深謀遠慮,也有氣度多了。荀彧對曹操有大功,情感無法割捨;且殺荀彧必定馬上引起朝廷劇烈動盪,於公於私都不可行。

所以建安十三年,曹操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連三公都一起廢了,重設丞相與御史大夫,並自任丞相。恢復丞相一職,非常明顯就是針對尚書令一職的決定,因為如果曹操單純只要執政權,僅需司空兼錄尚書事即可。但就因為荀彧死不要讓出尚書令一職,曹操只好恢復丞相之位;一個漢代真正具有執政權的官位,如此尚書令也就失去其執政權的法源依據了!因此建安十三年前後,如果說曹操和荀彧關係沒問題,大頭叔叔是肯定不信的!雖說從史書中記載無法知道具體的原因,但曹操與荀彧關係生變,是顯而易見的。而曹操當丞相的這個動作,更是支持上述彧別傳兩段內容真實性的間接證據!

不過,曹操為了贏得宮廷鬥爭而擔任丞相一職,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因為上一個搞這種事情的人是董卓,只是董卓擔任的是相國;因此這件事帶有強烈的負面形象!

而擔任丞相在東漢更是極具象徵意義的,象徵你有可能要挑戰皇權了!也因此這就讓許多人開始懷疑曹操的忠心,包括我們的主角;一直跟曹操有著若有似無配合關係的劉備,也從建安十三年開始,明顯的走上與曹操真正敵對之路

11、劉表與劉備的關係

這兩位漢室宗親的遠房親戚,現在大部分人都憑著三國志一句「表疑其心,陰禦之。」而認為劉表對劉備是抱持戒心,甚至覺得這兩位的關係並不很好。但是若以這樣的觀念來讀三國志後面的記載,你一定會覺得很多地方怪怪的,卻又不知從何怪起!尤其是傅巽勸劉琮投降說的話,真是會讓人一頭霧水。

劉表傳: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彊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備走奔夏口。這一段與在後漢書的劉表傳中引用文句一模一樣。

首先,襄陽城內討論荊州是否投降曹操,與劉備何干?為何要提劉備?更奇怪的是傅巽與劉琮對話的語氣,似乎劉備是應該負責防衛荊州之人!這就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劉表逝世時,劉備在荊州的定位到底為何?真的只是一個劉表不願重用的客將嗎?

大頭叔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就算是不經偽造。照片只是部分的真相。 」裡面美聯社的普立茲獎得主亞當斯所說的話,與大頭叔叔讀歷史的觀念不謀而合;不只是照片,文字紀錄也是同樣是片面的,一段文字也僅是一部分的真相。所以如果讀史時,用一段文字當作是一個人物或一件事的全部,這是危險與片面的,只有把很多點串聯再一起成為一個面時,才會稍微接近事實一些些。

因此,大頭叔叔不得不對裴注中對劉表死前補充的一些野史重新重視,拿來一起拚湊出建安十二、三年那段時期,劉表與劉備真正的關係。

裴注裡有兩段紀錄,裴松之本人持懷疑態度,但是傅巽說服劉琮的那兩段話,不得不令人對這兩段紀錄高度重視。

英雄記曰: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為表夫妻素愛琮,捨適立庶,情計乆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此亦不然之言。

雖說裴老大對這兩段不以為然,但以這兩段連接三國志本文傅巽與劉琮的對話反而比較合理。
而且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劉表去世時,劉備軍隊屯駐的地點並非是新野,是樊城!先主傳: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衆去。樊城與襄陽城僅僅只隔著一條漢水相望,是襄陽的衛星城市!為何劉備會離開劉表指定的駐地新野,屯駐在樊城呢?

樊城.jpg

而且劉備當時屯駐樊城並非三國志誤植,因為三國志其他紀錄提到當時劉備的駐地,都是樊城!

諸葛亮傳: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並從,

武帝紀(曹操):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

這情況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劉備看劉表病重,欲陰謀奪取荊州,所以把軍隊偷偷移動到鄰近襄陽的樊城;二是劉表病重時,知道荊州危如累卵,因此拜託劉備屯駐樊城,就近幫忙守護襄陽城。

當然,以傅巽與劉琮的對話來看,很明顯第二種情況比較符合、比較有可能。

而裴老大以劉表夫婦早就屬意劉琮繼位,不可能讓位給劉備來質疑這兩段的真實性,這是很合乎情理的。只是裴老大忽略了此一時彼一時,人的想法會隨著情況而變化。

魏書那一段記載劉表說的話,大頭叔叔認為很有意味,也非常符合三國志前後文的連貫;怎麼說呢?因為劉表說了一句「諸將並零落」,照字面翻譯是「荊州的好將領都死得差不多了」;但是跟劉表一起打下荊州基業的蒯越、蒯良還有蔡瑁通通都健在,那諸將並零落是從何說起呢?

可能指的是心態吧?劉表已經察覺,身邊的人心已變,因此以諸將並零落暗指荊州文武官員都已經是曹操的人了,接下來再用孫策用過的招式,吳歷曰: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以用荊州相讓的方式收攬劉備之心,讓他為自己的兒子效力。很有趣的,類似的招式在十多年後劉備死前,劉備也用在諸葛亮身上。諸葛亮傳: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張昭跟諸葛亮都沒有被這種灌了糖水的話沖昏頭,當然劉備也不會被沖昏頭;因為客觀條件不會允許,外人要繼承基業,還得看部下同不同意!劉備當時在徐州被徐州文官體系扶植為主,仍被武官體系出賣而丟了徐州,這次劉備當然不會再犯傻。但劉備可能因此答應在劉表死後輔助劉琮,幫助劉琮守護襄陽,因此劉備在劉表的授意下改駐樊城。如此才能解釋為何所有史料都記載建安十三年時劉備屯駐樊城,否則沒有劉表的同意,劉備改駐樊城這個動作就足以造成與襄陽開戰了!

另外,此間跟諸葛亮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即使此時諸葛亮在劉備陣營還只是一個客卿,並非有職位的正式部下,但對於劉備仍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諸葛亮與劉表的親戚關係有多近,大頭叔叔已經在〔貳〕那章說明過。不管劉表與諸葛亮關係如何,但要諸葛亮照顧黃月英的親表弟劉琮,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所以劉表臨死前拜託劉備守護荊州,從史料推敲與各種關係來看,應該是最合理的情況。

也因為這樣,傅巽說服劉琮投降曹操時,才會把劉備守護荊州當成理所當然,且一再與劉琮說明不可用劉備守護荊州!

劉表與劉備的關係,也許一開始劉表對劉備是有戒心的,但在建安十三年劉表死前,劉表最信任的人卻恐怕是劉備。

 

肆待續……

arrow
arrow

    大頭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