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31年,漢中西北方威脅已被肅清,曹真重病不起,諸葛亮又做出新的漕運船「流馬」〈三國志中木牛和流馬應該是寫反了,不知是陳壽筆誤或是後人抄錯〉,因此諸葛亮又兵出祁山,再次試圖把魏國的雍州、涼州納入版圖。

這也是第一次司馬懿正式與諸葛亮對陣,此次諸葛亮北伐的經過更非常的戲劇化而且有趣!而三國志中的記載非常精簡,且各種記載相互出入頗大,大家就一起跟著大頭叔叔把事情搞清楚吧!

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這次諸葛亮仍走西漢水用漕運,應該是用流馬而非木牛,古人不懂此間關鍵寫反或抄錯也很正常

張郃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略陽是在雍州天水北邊,現在漢中附近的略陽當時叫沮縣。

晉書宣帝〈司馬懿〉本紀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淩、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漢晉春秋曰: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

一開始諸葛亮圍攻祁山,曹叡派張郃統諸將抵抗諸葛亮,但剛好這時曹真死了,曹叡就叫司馬懿去支援,司馬懿官最大也較受曹叡信任,因此最後就變成司馬懿統領西方軍團,其中主要將領有張郃、費曜、戴凌與郭淮。

而張郃傳記載並無司馬懿當統帥的記錄,但其他兩段記載相近,所以大頭叔叔就把三段綜合起來不衝突。不過這是一個疑點,明明司馬懿是總大將,張郃傳裡卻記錄成張郃是總大將,這就讓人嗅出一點奇怪的味道了。

晉書宣帝〈司馬懿〉本紀: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擒也。」遂進軍隃麋。

漢晉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衆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

而這時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駐守雍、郿兩縣以做後鎮,司馬懿不肯,就往隃麋前進。

此時司馬懿派出費曜跟戴凌去守上邽,然後自率大軍從往西出發。不過這裡很有趣的是晉書記載司馬懿的進軍地點是「隃麋」,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地圖隃麋距離祁山有多遠?距離與諸葛亮交戰之地那麼遠,為何特別紀錄進軍此地?且進軍隃麋後就馬上描寫與諸葛亮作戰?光由此就能看出晉書之記載何其謬誤!

而大頭叔叔地圖畫的進軍地點是把原本張郃建議駐守的「雍、郿」,和「隃麋」、以及上面張郃傳明顯知道張郃與諸將有到過「略陽」,再與上邽串聯起來;因為晉書裡的地點寫得不清不楚,進軍路線亂七八糟,大頭叔叔只好把各傳記錄綜合使用。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晉書宣帝〈司馬懿〉本紀: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衆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漢晉春秋曰: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這邊很好玩的是晉書,諸葛亮在上邽割個小麥,魏國就會諸將皆懼?而魏國諸降皆懼,諸葛亮卻忘塵而逃?這邏輯很好玩吧!所以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在上邽擊潰費曜等人應該為真,這樣諸將皆懼才合理。不過既然是晉書的宣帝本紀,一定要捧捧司馬懿的LP,就不跟它計較了。

而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晉書中司馬懿與諸葛亮相遇的地點是「漢陽」,而漢陽就是天水郡,〈天水郡漢武置,孝明改為漢陽,晉復為天水。〉剛剛好天水也在上邽之東,與漢晉春秋所說〈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相吻合。

既然確定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相遇地點是在上邽之東,而諸葛亮是從西邊來,司馬懿從東邊來,晉書那一段就很容易看出自相矛盾;因為在西邊(上邽)如果諸葛亮望風而逃,又怎可能在東邊的天水(漢陽)與司馬懿相遇?

所以上邽接觸後只有兩個情況,不是諸葛亮主動向東迎擊就是司馬懿往東逃了!而大頭叔叔的判斷,因費曜等既然是前鋒應在大軍之前,所以司馬懿並無到上邽。而是諸葛亮擊潰費曜等人後,主動向東北方追擊司馬懿,不過這過程中司馬懿有沒有再往東逃一些就難說了。

而司馬懿在上邽東方與諸葛亮相遇後採取的作法是「斂兵依險和列陣以待之」,以大頭叔叔看來,司馬懿滿怕諸葛丞相這件事應該沒錯。不過晉書就是晉書,這時還多插了一段〈晉書宣帝〈司馬懿〉本紀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司馬懿有沒有真的叫牛金誘敵不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兩軍並無交戰,而司馬懿也只是誘敵,並無主動交戰的意圖。但是此時蜀國的後方運糧出現問題〈李嚴傳: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諸葛亮只好後退與祁山防守部隊聚兵並就糧,也縮短補給距離再做打算。

晉書宣帝〈司馬懿〉本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漢晉春秋曰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旣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无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王平傳: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諸葛亮往後撤退至祁山東北方的鹵城,晉書說司馬懿追諸葛亮追到祁山,卻又說諸葛亮屯鹵城,而鹵城在祁山的東北方,晉書記載明顯是矛盾。而司馬懿近距離追擊竟然沒有和諸葛亮交戰也相當不可思議。但漢晉春秋說此時張郃又建議司馬懿乾脆屯軍在此,派一奇軍繞至諸葛亮後方騷擾,諸葛亮遠來有糧食問題,以逸待勞才是上策,不要追擊卻又不敢交戰,坐失民望

司馬懿仍是不聽,還是一路到了鹵城。所以漢晉春秋張郃說的這一句〈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已經清楚告訴我們司馬懿的態度,是尾隨諸葛亮到鹵城而非追擊。

諸葛亮應該早在鹵城布置了防禦工事〈圍,司馬懿無法突破,就在鹵城附近找了一個山頭紮營,還是遲遲不肯跟諸葛亮交戰。因此原本魏國祁山守將賈栩與魏平就笑司馬懿「畏蜀如虎」。

這時晉書記載是司馬懿攻打諸葛亮,諸葛亮趁晚上逃跑時被司馬懿追擊大敗,不過王平傳的記錄跟漢晉春秋相似,都是張郃攻王平〈王平原姓何,故漢晉春秋寫成何平〉,司馬懿攻諸葛亮,但司馬懿跟張郃都戰敗,所以晉書記載是替司馬懿遮掩不可信,應該是司馬懿跟張郃兩路皆敗,只好退還營中

李嚴傳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但此時蜀國後勤總管李嚴在後方又搞了大飛機,李嚴因為之前運糧不順利,怕被追究責任派人騙諸葛亮說已無糧可運,請諸葛亮退兵,諸葛亮無奈只好退兵。結果諸葛亮退兵後李嚴卻固作吃驚,說丞相怎麼自己退兵了?還上表劉禪說丞相應該是假裝退兵要引誘敵軍,諸葛亮火大就跟眾大臣上表罷李嚴為平民

說到這邊李嚴的事就此打住,先不講他,講講在諸葛亮接到李嚴退兵要求,而從鹵城要退兵時好玩的來了

木門道.png

諸葛亮傳: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張郃傳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諸葛亮退兵時,張郃確實追擊諸葛亮中伏身亡,但是我們從開始看到現在各位有發現一件事嗎?從一開始張郃就是力主防守等諸葛亮糧盡退兵,而不主張進軍,現在有可能會主動進兵?再說當時司馬懿是主帥,若無司馬懿之令張郃怎可能進兵所以魏略所說是司馬懿要求張郃追擊諸葛亮,是非常可信的

但是張郃跟司馬懿說「歸軍勿追」,司馬懿卻仍執意要張郃追擊,張郃不得已只好執行命令追擊諸葛亮,結果在木門道附近遇到諸葛亮埋伏,中箭身亡!不過到底張郃是被射中右膝還是屁股說法不一,大頭叔叔認為大概都有吧?也許如龐統一般被亂箭射死

【後記:關於張郃中伏而死的經過,史料中記載非常簡略,所以如果要找到較接近的事實,只能從地圖找答案。這也是當初大頭叔叔寫此篇時的唯一不解之處;因為三國志與晉書等記載諸葛亮最後停留的地點是鹵城,但上圖很清楚能看到,從鹵城退軍不會經過木門道,那張郃為何會死在木門道呢?

後來大頭叔叔看了非常多關於木門道此戰的討論,大頭叔叔認為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司馬懿在鹵城敗得比晉書與王平傳寫的淒慘百倍!也就是說司馬懿在鹵城被眾將譏笑,不得已出戰,不只被打退而已,是被諸葛丞相打得丟盔棄甲,一路逃回天水!

因為木門道是祁山通往天水的三條古道之一,所以諸葛亮在鹵城大敗司馬懿後,一直追擊司馬懿,很可能已經追擊到天水附近了。此時才發生李嚴故意騙諸葛亮回師一事,因此諸葛亮再沿著木門道退回西漢水的鹵城、祁山一帶,以便回師沔陽。而中途設伏以防追兵,讓追擊的張郃死於亂箭之下。如此,為何司馬懿再一次於五丈原與諸葛亮對壘時,無論如何都不敢出戰,連曹叡都支持司馬懿避其鋒芒,似乎都能更合理的解釋了!】

關於張郃之死,司馬懿是有意無意很難下定論,但觀此次戰役過程,諸葛亮一直是強勢一方,而諸葛亮退兵時所走的山谷地勢險峻易於伏兵,司馬懿下令追擊即使出於公,也是一個軍事上的失誤判斷,張郃的確是被司馬懿給害死,一代名將死得頗冤。

 其實這第四次北伐有趣之處在於魏國的權力角力,當時曹真病逝,司馬懿官位是大將軍其後就是張郃,但是西方對蜀體系的將領都是長期與張郃合作的屬下,司馬懿算是空降部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張郃從一開始就與司馬懿意見不合,一直到最後,張郃甚至語出譏諷也有點咄咄逼人

而中途其他將領不是消極的諸將皆懼不合作,就是積極的譏諷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這統帥應該也當的備感壓力吧?而且這時論實績張郃遠在司馬懿之上,司馬懿會不會怕有一天被張郃架空?不知道。不過看張郃傳與晉書的記載如此亂七八糟,又隱晦之極,就很難不讓人有題外的聯想

另外也值得令人注意的是費曜,此人雖然在三國志中無傳,卻長期是對蜀作戰的前鋒大將,對蜀作戰幾乎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但這次北伐後再也沒有在三國志出現過,估計也在此役裡掛點了吧所以司馬懿在戰敗之餘還力主張郃追擊諸葛亮,也就含有那麼一點權力角力的影子在裡面了

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乆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濵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漢晉春秋曰: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衞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衆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而第四次北伐後,諸葛亮休養生息了三年,在西元234年進行最後一次北伐,也是唯一一次不用西漢水系統運糧的北伐,這次諸葛亮是從斜谷出兵攻打雍縣眉縣一帶,而斜谷地勢險峻只能走棧道運糧極為困難且全程陸路,所以這次諸葛亮用的應該才是木牛

諸葛亮長駐在武功一帶屯田,改以蠶食魏境的戰略長期抗戰

而司馬懿也無挑戰諸葛亮的意願,還跟曹叡唱了一齣不出戰的雙簧兩軍就這樣相持了好幾個月,但這時諸葛亮的身體也開始不好,就這樣病死在五丈原!蜀國最後的一盞明燈熄滅,從此蜀國變成只能割據一方的軍閥,再與爭霸天下無緣。也讓畏蜀如虎的司馬懿失去一個大敵,從此一帆風順,爲日後篡魏打下了根基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路線  

 

arrow
arrow

    大頭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