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三國人物裡相當特殊;很多三國武將被三國演義抹黑,這不稀奇,魏延可是從三國志就開始黑掉了

在三國演義裡的魏延相當有趣,一方面是個大反派,一方面又有點丑角性質。因為魏延在三國演義登場就非常的戲劇化;當時劉備兵臨長沙城下,魏延就慌慌張張地跑上城門殺了他的主子【長沙太守】韓玄,開城投降劉備。結果拜見劉備時,諸葛亮就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久必反,不可重用。日後諸葛亮北伐,魏延就一直跟諸葛亮唱反調,因此還常常中司馬懿的計,後來竟然還把諸葛亮續命用的七星燈給踢翻,成為害死諸葛亮的大罪人,而諸葛亮一死,魏延果然日久必反,最後被諸葛亮死前交給馬岱的遺計制伏,斬首而死。這種帶著丑角性格的反派,台灣演員大概只有李鑼最適合演魏延了……

魏延臉譜    魏延京劇臉譜,紫色變化六分臉,由六分臉變化而來,主色占全臉十分之六,壽字腦門意謂並不長壽,柳葉眉及鳥眼窩表示其人心思頗細。

而大頭叔叔年輕時還為此研究過什麼東西叫做"反骨"然後大吃一驚大頭叔叔也有反骨(反骨耳後見腮為反骨也就是下顎兩側腮幫子突出能從腦後看見此稱為反骨用現代人來比喻就是許效舜許效舜有大反骨大頭叔叔我有小反骨......)害年輕時的大頭叔叔一度認為自己是奸邪之人日久必反(謎之音:啊你是要反誰啊)

那歷史中,三國志裡的魏延又是如何呢?這一篇開始,大頭叔叔把三國志原文跟解釋放在最後,沒興趣看原文的話,故事聽完就可以乖乖去睡覺了喔!

三國志中的魏延霸氣外露,可說是關老爺的翻版,但也因此在諸葛亮死後,被文官體系的幾個頭頭聯手抹黑而搞死,魏延可是現代很多被惡意抹黑政治人物的老前輩!

魏延,並沒有殺過韓玄,他是從劉備的親兵開始當起,而且跟諸葛亮是同梯的,同樣是劉備客居新野時期加入劉備這個營,不過諸葛亮一進來就當上營部參謀,魏延只是個營部連的士兵。但是魏延勇猛善戰,立了相當多的功勳,漸漸升到上校軍階(牙門將軍),而且當劉備從一個只有一營兵力的流浪營長,變成擁有三分之一個荊州與整個益州的大軍團長時,需要兩個前線司令幫他防守荊州的南郡跟益州的漢中,襄陽太守是關羽防守荊州,漢中太守大家都以為劉備會找另一個兄弟張飛來當,結果劉備把漢中太守交給了魏延!魏延就成了劉備手下兩大前線司令之一,武將中的實際地位僅次於關羽

劉備死後,諸葛亮也相當器重魏延,特地為魏延新設一個職位『丞相司馬』,也就是丞相府的參謀給魏延當,因此魏延與當時丞相府的秘書長『丞相長史』楊儀,一文一武成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不只如此,諸葛亮還讓魏延當前軍司令,並且讓魏延「假節」,和諸葛亮一樣有代天子行事的權力。可是魏延的脾氣跟關二哥很像,相當高傲,善於帶兵但是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處得相當不好,尤其是秘書長楊儀。他們兩個很愛吵架,可是楊儀畢竟是文人嘴比較賤,魏延通常吵架吵不贏楊儀,每次火大就把刀拔出來在楊儀面前晃來晃去,嚇的楊儀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當時丞相府顧問(參軍)之一費禕只好坐在他們兩個中間勸架,諸葛亮也常為了調解魏延跟楊儀的關係感到很頭痛。沒想到,魏延這個壞脾氣最後竟然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西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積勞成疾去世,魏延正率領前鋒部隊駐紮在前線,照理來說,當時魏延官位、爵位最高,又是前軍司令還有假節(代天子行事)的權力,諸葛亮死後在劉禪沒有新的人事命令發布之前,應該是由魏延接手整個軍團的行動。因此楊儀與費禕就商量了一個毒計,由費禕去探問魏延要怎麼做?甚至還要求魏延殿後由楊儀領軍退回漢中,魏延一聽就很不高興,畢竟當時魏延認為諸葛亮死後,蜀國軍事就應該是由他來接手(甚至魏國有傳聞諸葛亮死前已經將軍權交給魏延),馬上就跟費禕表示不願幫死對頭楊儀殿後,而且他可以率領全軍繼續抗曹,不可因為丞相死了就荒廢天下大事!費禕也跟魏延說沒問題,由他去跟楊儀說,一定讓楊儀配合魏延行動!費禕還跟魏延討論如何布兵,並與魏延在軍令上連署,然後就快馬回去找楊儀。

可是費禕回去之後,就跟楊儀等人一起領兵回漢中了,還說是執行丞相的遺命,魏延從斥侯回報知道楊儀他們已經退兵,不遵守他的調度,大怒!馬上領軍南下,同時上表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叛,結果在回漢中的路上與楊儀相遇。沒想到,楊儀早就也上表給後主說魏延反叛了,而後主劉禪接到他們兩個的上書只好裝傻(也有可能是真傻),問當時留在成都的丞相府副秘書長蔣琬(據說蔣琬是諸葛亮指定的丞相接班人)跟侍郎董允,這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楊儀是蔣琬在荊州時的上司關係比較好,魏延平時又愛耍老大脾氣(也許有更不可說的原因),所以這位蔣琬就拍胸脯跟劉禪保證一定是魏延反叛,我可以保證楊儀的人格!然後就帶著成都的後備部隊要去支援楊儀。不過在魏延南谷口與楊儀大軍相遇的時候,不知道是誰先發動攻擊,但魏延因為人少而其他將領又站在中立立場,魏延打不過楊儀所率領中軍的將領王平,只好放棄並跟兒子還有幾個親信逃往漢中,途中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殺死,斬首獻給楊儀,一代猛將就這樣糊里糊塗的死了。

綜觀這起事件,魏延並無反叛實跡,畢竟魏延是率兵往南要回成都而不是往北投奔曹魏,蔣琬力保楊儀也無證據全憑自由心證,而整起事件中,魏延的副將吳懿與當時中軍營最大武官姜維不知去向,很明顯是一個陰謀事件;楊儀跟費禕是主謀,蔣琬是幫兇,姜維、吳懿袖手旁觀,王平順水推舟,形成了一個集體抹黑殺人事件,搞掉當時諸葛亮之下的第一號軍頭,魏延。

也因此,魏延就背負了上千年叛將的惡名,連本來魏延在三國志列傳中排名很可能高於五虎將,結果也因此跟幾個蜀國的亂臣被列在同一傳,還在三國演義裡變成了丑角反派,實在令人可惜可嘆啊!這就是三國的幾大謎團之一,魏延之集體抹黑殺人事件!

 

接下來進入到三國志原文與翻譯部份,大頭叔叔讀歷史的原則是,不憑空想像僅依史料推論。而推論ㄧ方面要於史有據,ㄧ方面僅在相關史料衝突或與事實有矛盾時進行推論,否則就不是讀歷史而是寫小說了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部曲是什麼?東漢末的部曲實際上是一個武將的私有部隊也就是所謂的親兵通常數量都在幾百人至幾千人左右是每個武將手下最有戰鬥力也最親密的部隊

而魏延何時跟著劉備成為他的部曲?魏延是義陽人義陽在新野附近所以一般認為魏延是劉備客居新野時加入其部曲的所以魏延跟諸葛亮是同梯的

先主傳 :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羣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衆咸壯其言。

劉備跌破眾人眼鏡,特選魏延當漢中太守,成為劉備集團實質上的第二號武將,而且魏延那ㄧ句「爲大王吞之,實在是霸氣外露,也因此讓大家心服口服

接下來,我們談ㄧ下諸葛亮跟魏延的關係,因為自古很多學者說諸葛亮不重用魏延,使魏延心懷怨恨更有甚者,還有人說魏延是諸葛亮害死的!

這個論點主要是從魏延傳裡這ㄧ句來的魏延傳 : 延每隨亮出,輙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羣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壻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黃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首先,魏略所載之子午谷之計絕不可能,因為諸葛亮北伐運糧幾乎是靠西漢水,詳情請見我的另一篇【諸葛亮北伐上】,而曹真原本大舉攻蜀,走子午谷走了一個多月還出不來,十日可到長安會不會太樂觀?詳情可見我另一篇【諸葛亮北伐下】,所以魏略此段不可信。

而且被魏略誤導,很多讀三國志的人也誤解了三國志這句「如韓信故事」,如韓信故事並非是指暗度陳倉,而是指劉邦讓韓信獨立北上經營魏、趙、齊的攻略,這才是如韓信故事的真正意義。

諸葛亮不是不同意跟魏延分兵作戰,而是無力異道!因為運糧問題

事實上諸葛亮也數次讓魏延獨立領軍,這篇故事發生時間的幾年前魏延就獨立帶兵在甘肅大敗過魏國郭淮。【魏延傳: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

所以諸葛亮從未不讓魏延獨立領軍,只是蜀國國力無力支援兵分二路的運糧方式。所以說諸葛亮不重用魏延根本是無稽之談。

魏延傳 : 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而且如果我們從諸葛亮對魏延安排的職位來看,更能看出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

我們不看將軍位跟封侯,畢竟那都是虛銜,來看諸葛亮給魏延的實權。除了我們上述講過的丞相司馬以外,還有督前部跟前軍師這兩個兼職,都是前軍司令的意思,也是戰時才有的臨時性職務,只是督前部是代理性質的前軍司令,前軍師是正牌的

所以魏延一直都是諸葛亮的前鋒統帥,只有第一次北伐剛開始因要培養馬謖,實際前鋒由馬謖擔任之外,之後魏延一直都是諸葛亮的前鋒

最後更重要的是假節!古代沒有尚方寶劍,但是有符節,代表天子的權力,假節就是天子把符節借給該人請他代行天子的軍政權力。而後主登上皇位到諸葛亮去世這段時間,只有三個人有假節的權力,兩個是劉備病危時的託孤大臣,諸葛亮跟李嚴,第三個就是魏延

諸葛亮都讓魏延假節了還不夠重用他?所以諸葛亮不重用魏延跟害死魏延的說法,都是曲解三國志譁眾取寵的學者才說得出來

所以當時的丞相府秘書長楊儀應該相當忌妒魏延,畢竟楊儀一向也自視甚高,真正跟魏延不合的是楊儀

魏延傳 : 延旣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楊儀傳 :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費禕傳 :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楊儀跟魏延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諸葛亮對兩人的才幹都很欣賞所以一直公平對待,但也對他們倆關係不好相當頭痛,費禕就常幫諸葛亮調和兩人的衝突。而楊儀跟魏延的關係也就是魏延之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進入這次的重點,魏延之死事件

魏延傳 :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纔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衞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兾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楊儀傳 : 十二年,隨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敵場。儀旣領軍還,又誅討延,

王平傳 : 。十二年,亮卒於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

後主(阿斗)傳 :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于渭濵。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魏延之死事件相關紀錄有四則,針對魏延的立場略有出入,不過我對這件事採取的基調是後主傳的記載,一方面後主是皇帝,其傳記的資料來源會較嚴謹,多少也能代表官方看法;而魏延傳的記錄雖然看似詳細,但裡面有許多矛盾和疑點。

所以大頭叔叔跟後主傳ㄧ樣把這件事定義為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前提確定之後,我們就來看看魏延傳裡的內容有甚麼奇怪的地方?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首先這一段就有很大問題諸葛亮去世時楊儀、費禕、姜維都在中軍營,他們三個在諸葛亮身邊很正常,但為什麼不找魏延來?更何況當時前鋒營裡還有國舅吳懿跟另一名督前部高翔在(裴松之注 :子遠名壹,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這兩位的官位也都高於中軍營那三位,為什麼諸葛亮也不找他們

尤其是國舅吳懿,他長期擔任魏延的副手又是當時皇太后吳太后的哥哥,諸葛亮真要託付後事沒找吳懿完全不合情理

而且諸葛亮的後事是用「密令」安排,諸葛亮何許人也?是一個生平不曾弄險又是個信奉法家之人,他會不用任何信物與文書,用密令來安排後事?多少國家亂政是因為主事者後事交代不清,諸葛亮不會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一定會上張表給後主交代去世後的軍政安排,也沒有!

因此只有一個解釋,諸葛亮死得很倉促連後事都沒辦法妥善安排

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所以楊儀叫費禕去找魏延不是去宣達丞相遺命 ,而是去「揣」延意指去試探魏延的心意!這是何等鬼域伎倆的動作

若是光明正大,只要去跟魏延宣達丞相遺命,魏延不聽就照諸葛亮意思軍便自發就好了,不是嗎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因此接下來魏延的反應一點都不過分基本上諸葛亮死後魏延是蜀國唯一有假節權力的人,可以代天子行事,要不要擔起整個軍隊的責任

一個下屬跑來找他吩咐軍隊調動,又拿不出來諸葛亮有此命令的證據,你是魏延你要照做嗎?如果真有這個情況,魏延生氣是很正常的。

以當時的情況楊儀應該是來跟魏延請示行動,而不是空口說白話來向他傳達命令,除非有諸葛亮的書面命令

更不用說當時諸葛亮已經在武功五丈原附近屯田屯了八個月,實行的是蠶食魏國確保糧源的策略,而不是執行長途奇襲,魏延認為何以便退也很正確。而且費禕根本沒有跟魏延說有丞相的命令

所以當魏延生氣說要自己調度軍隊時,費禕連反駁都沒有,也沒跟他說諸葛亮曾說過魏延不退軍便自發,反而跟魏延討論軍事調度,還幫魏延手書軍令由魏延簽名要去昭告諸將

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費禕臨走時還跟魏延保證,一定讓楊儀照魏延的軍令來做,還「必不違命」也!結果呢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魏延派人去視察楊儀,卻發現中軍營等已經開始退兵了。你看看費禕,他剛剛跟魏延說那一大套是怎麼一回事

延大怒,纔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這一段也大有問題,當時諸葛亮是從斜谷出漢中,屯於武功的五丈原一帶而魏延傳有紀錄,魏延出營十里時有做一個怪夢,所以魏延前鋒營距離中軍營至少有十里以上,一般前鋒出中軍營三五十里都很正常。

而從五丈原南下就馬上進斜谷,河谷地形幾萬軍隊行軍又落後幾十里魏延要怎麼才能繞過楊儀,燒毀棧道還不被發現呢?而且若棧道已被燒毀,楊儀大隊又是怎麼到達斜谷內的南谷口呢(後面所記之決戰地點南谷口在斜谷內距五丈原約八九十公里,以古華里計則約兩三百里)

  魏延退兵路線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總之,我們可以確定魏延是領軍南下追楊儀無誤這過程中楊儀跟魏延互相上表給劉禪說對方反叛,這時蔣琬跟董允很有意思,蔣琬是楊儀之前在荊州的下屬,董允早年跟費禕都是劉禪的侍中,他們倆個竟然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之下,向後主保證楊儀沒問題一定是魏延有鬼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後來反正楊儀跟魏延兩軍是相遇了,根據上面王平傳的記載,也確實打了一仗,魏延輸了只帶著幾個親信逃往漢中(漢中仍在南谷口南方,魏延戰敗仍無往北投曹的打算),但被楊儀派出的馬岱(這個馬岱是否是馬超的堂弟,不知道)斬首交給楊儀這中間也有非常大的問題,不知為何自古如此多的學者竟沒人質疑

後記補充一下斬首這件事;斬首絕無可能像電視劇或電影裡一樣,一刀過去頭就飛走了!古代將領都身披重鎧,再鋒利的刀也無法把頭盔給劈開!穿重鎧之人最多就是骨頭被打斷而骨折。重傷後無反抗能力,對手下馬持刀對準頭盔的間隙,順著頸椎關節下刀,才能把敵人頭給割下來,這才是真正的斬首,並非影劇中如此戲劇化的效果!】

為何要把魏延斬首?不是將魏延擒住交給後主發落

試問什麼情況才能將一個武將斬首?只有那個武將已無力反抗或已經被擒

既然如此不把魏延抓回朝廷,反而將其斬首,本身就是一個極為不當的做法,更何況魏延還是當時唯一有假節權力的大員

若不是不想讓魏延回到成都朝廷,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魏延為何一路往南走?他是要去跟劉禪告御狀啊!】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兾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其實陳壽也在魏延傳最後說得很清楚,魏延本來是可能代諸葛亮取代蜀國軍事之人,本來就沒打算要反叛

而細讀陳壽這一句評論,越讀越覺得奇怪憑空多出「平日諸將素不同」這句與前後文語意不相連的突兀句子!

若拿掉此句整段反而更通順。以陳壽這等史官訓練出身之人文筆不應如此,很可能此句是硬插進來,故意告訴我們這件事只有一個重點「平日諸將素不同

也許這才是整件事的真相吧

而且所有記載當中,除了王平以外,所有武將包括姜維在內全都神隱,更是令人百思不解,這部分史料不足就很難知道真相了。

不過配合上前面提到的劉禪傳記載,魏延之死,不管各人背後考慮的到底是什麼?但的確是這幾個人不願意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掌權,搞出來的一件集體抹黑殺人以奪權事件

 

後記:大頭叔叔補充一下魏延獻計子午谷一事,此事記載於魏略;當然我們都知道史書與現在的新聞一樣,多少都會加入作者個人的情感偏好與觀點,甚至有時稍微曲筆一下;而魏略作者是曹魏的郎中魚豢,偶爾為曹家粉飾一下是合理的。

而魏略的魏延獻計此事有兩個重點:

1、夏侯楙很爛,爛到蜀國軍隊一到他就會逃了。

2、從漢中走子午谷到長安只要十日。

那這兩件事有何可疑之處呢?首先夏侯楙曹丕任命他為安西將軍,持節鎮守長安,而諸葛亮北伐時毫無理由被曹叡免職,曹叡親自坐鎮長安。

但是瑞凡,郭淮是雍州刺史啊!不用理一下郭淮嗎?所以魏延與諸葛亮討論戰略時忽略郭淮,完全不合理!

第二,大頭叔叔前面有提到,太和四年曹真攻打蜀漢時走子午谷,事實上曹真也是自從王莽開闢子午谷此道後,漢書王莽傳: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第一個從子午谷行軍之人!

而曹真當時走子午谷走了一個多月還沒走出谷,曹真傳說剛好遇到大雨,但是很明顯知道十日出谷實在太樂觀,曹真傳: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泝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所以既然兩個重點都與事實有誤差,為何還要寫魏延獻此記呢?很可能是為了幫曹叡洗白!

尤其夏侯楙真的會爛到蜀軍一來就逃跑嗎?

魏略其實還有一個記載,說夏侯楙的弟弟們品行不良,常被夏侯楙訓誡,弟弟們心生畏懼,聯合夏侯楙妻子向曹叡誣告,曹叡把夏侯楙抓了起來,還差點殺了夏侯楙!魏略曰:其後羣弟不遵禮度,楙數切責,弟懼見治,乃共構楙以誹謗,令主奏之,有詔收楙。帝意欲殺之,

夏侯楙會訓誡不尊禮度的弟弟,至少說明他有氣節、重名譽,這種人你說他打仗不行大頭叔叔相信,你說他會連仗都不打就逃?大頭叔叔是說甚麼都不信的!

但是曹叡一到長安就把老爸任命的夏侯楙免職,後來還差點殺了夏侯楙,你說夏侯楙該不該變成一個軟蛋?

而曹真伐蜀也是曹叡全力支持,曹叡不但先是親自送行,後還遭到朝中眾臣反對,如果子午谷真如此難行,那批准此行動的曹叡,不也就是一個傻蛋?因此子午谷也就必須十日可從漢中到長安了!

總之,大頭叔叔是不信魏延會在行前軍議上獻此計策的!】

 

新文章:三國鼎立的另一把鑰匙【鳳雛龐統】

arrow
arrow

    大頭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